——記赤城縣老促會會長王希廷
王希廷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赤城師范讀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當時他才19歲。畢業后,分配到馬營鄉任教,后調任兵役局教軍官,后步入行政單位工作,至退休已有43年,是個有55年黨齡的老黨員。1997年9月,他從赤城縣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休以后,認為這回該休息了,把辦公用品全部收拾回家,準備歡歡喜喜的回家安度晚年。可誰也沒想到,第二天縣委書記劉志林同志又找談話,讓他繼續擔任赤城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職務。這一下把他難住了,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聽黨的話,服從組織安排。隨后他把在北京承包的旅店轉讓了,在故鄉辦的石料廠也退出了,他的信念就是“一個人的生命就在于貢獻,一個共產黨員的覺悟就在于先人后己,服從黨的利益。”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。
論工作他退休了,但思想并沒退休;論擔子比在位時輕得多了,但他還是琢磨為老區人民辦些實事。現在老區建設促進會已經過去四屆了,但他仍在會長職位上,原因是身體健壯,工作出色,老區群眾擁護,縣領導們信任,他在擔任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期間,始終是團結全體理事,經常開會研究問題,不斷學習,根據每個同志身體狀況和工作能力,劃分小組,組織下鄉調查研究,他在近幾年摸清了全縣138個老區村和214個半老區村的基本情況,寫出調查報告30多份,提出合理化建議30多條,受到縣委和政府的好評。在他的帶領下,2005年市委、市政府為赤城縣老區建設促進會頒發了“先進工作單位”的錦旗。
王希廷同志從不愛表現自己,總是默默無聞地工作,見了誰都是笑哈哈的,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、衡量自己。他說:“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始有終,但作為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來說,只要活一天就要為黨為人民辦一天實事好事,這是我為自己制定的一條準則”。由于他牢記這個信念,所以在退休后辦了許多群眾歡迎的實事好事。
——城關鎮青羊溝村自古以來人畜缺水,群眾呼吁多年解決不了。王希廷同志發現后,連續找市領導7、8次,并從北京市有關部門請來探水的工程師,經一年多的運作,最終測定了水位,市政府撥發45萬元資金,打成208米機井一眼,把水引入到每家每戶。
——七里河是三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,自然村之間有一條白河水長年流著,人們種地,孩子念書,都要挽腿過河,出行實在不方使,村支部書記找到王希廷同志求援,要求搭橋,王希廷得知這一情況后覺得確實應該幫助解決。于是他又迫不及待的找市縣領導和交通部門,經三次協商,爭取市相關單位又下撥了20萬元資金,新建一座便民橋,還補修了附橋一座,這下就解決了農民出入方便的問題,感動的老百姓說:“共產黨就是好,白河水上架大橋,共產黨員王希廷,真是我們好領導”。
王希廷同志在當會長期間,走訪慰問老區村114個,寫出調研報告26個,組織義診活動4次,文藝匯演一場,辦企業一處,給中學送書120套,為老區引進日本青香核桃種子400余株,引進資金255萬元。
他雖然退休了,但思想從沒退色,時時處處想著老區。他性格開朗,從不計較個人得失。在他擔任18年的會長期間,打電話、用手機都是自費,從沒報銷過一分錢,下鄉到每個地方,都是自費就餐,大部分是吃自帶的方便面,對這些事情毫無怨言。作為一名老黨員,他的宗旨就是讓老區人民盡快富起來,沒有老區就沒有今天,沒有老區就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,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掉老區,忘掉老區就是忘本。
王希廷同志今年已經75歲了,他在年輕時候,不論什么工作,他都是先進工作者,榮獲過“尊老愛老的領導干部”和“拓寬老年事業”的先進個人。被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老有所為”先進個人。退休15年來,他不忘老區人民,一直活躍在老區一線工作,為老區人民辦好事,謀幸福。提起他,老區人民無不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。
作為一名老人,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、老當益壯;而作為一名黨員,他也真正實現了自己的諾言——生命的價值就在于奉獻。
(赤城縣老干部局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