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記遷西縣常勝峪村
唐山市老促會 遷西縣老促會
在遷西、遵化、興隆三縣市交界處,群峰陡坡環抱、南北狹長的山谷中,三百多載的常勝峪村靜謐秀美,六百多歲的栗樹之祖挺拔滄桑。
春光明媚時,這里群山歡歌,百鳥歡唱,是踏青閑游的好地方;夏日炎炎中,這里松濤陣陣,栗花綻放,有無限俊美的好風光;秋收落葉季,這里“紫玉”含笑,瓜果飄香,是品味采摘的小天堂;冬藏雪飄日,這里茫茫皚皚,高潔如畫,是心靈舞動的天然場。常勝峪,四季皆是景,處處都傳情。
然而,置身這一美麗的小山村,瀏覽到常勝峪村慘案紀念墻,你卻會不由自主沉浸在她那段毀家紓難、轟轟烈烈的革命史中:在遭受日寇魔爪蹂躪的歲月中,八路軍包森支隊的44名戰士在這里點燃了不懼強暴、奮起抗爭的熊熊火種,遷遵興抗日民主政權在這里鑄就了舍我為國的民族大義、鐵骨脊梁。
忘不了村民忍饑挨餓為子弟兵送衣食、供物資,魚水情長;忘不了先輩屢挫“人圈”奴我的卑劣圖謀,以弱抵強;忘不了38位老少冤魂手無寸鐵、命喪屠刀的國恨村殤;忘不了村青年報國參軍參戰、勇斗敵人的慷慨激昂;忘不了軍民同心、不屈不撓,抗日堡壘聲名遠揚!
斗轉星移,常勝峪早已告別血色,迎來發展的新曙光。1993年,她被唐山市老促會確定為老區重點幫扶村,黨委政府、社會各界在人、財、物上對其給予了關懷。常勝峪人要克服山高偏遠、告別貧困落后,必須把優秀的傳統精神繼承和發揚。他們主動摒棄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依托廣闊的山場和紅色革命歷史,確定了“短抓黑色礦業,中抓綠色林果,長抓紅色旅游”三個方向,全面描繪產業強村、生態靚村、和諧建村的三個篇章。
過去一萬多畝山場座座“和尚頭”,大雨小雨漫河流。干群齊心治理后,如今山頂松柏帽、山腳果梨桃、山腰樹茁壯、漫山生機藏。過去地勢偏遠道路崎嶇遍處坑洼,進城多繞二十里。修路治水打基礎后,如今三公里越山路,一千株綠化樹,八公里通村道,四千米垛口墻。過去村容陳舊,多是茅草房,難見民宅好廳堂。村兩委號召村民齊動手,如今八成沼氣普及,百盞路燈明亮,六十五戶房屋翻建,二十戶用保溫吊炕。過去產業結構單一,人均三分地,日子過得難如意。通過積極調整實行產業多元化,如今板栗雜果齊豐收,特色種植小雜糧,柴雞生豬養殖火,農業科技成時尚。過去生態資源閑置外客罕見,通過開放搞活,旅游規劃謀發展,如今五戶建成農家樂,營業年增十萬元,居家致富樂心上,相關產業創辦忙。
過去很多事想都不敢想,如今七百多口心花放,年純收入一萬兩千三,班子凝聚戰斗力明顯增強。2015年,這里建成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讓她著上璀璨絢麗的時代新裝。昔日常勝峪有過苦難、榮譽輝煌,今朝老區村意氣風發、迎來全面小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