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趙紅梅 張建崗
眼下正是冬小麥灌漿期,5月16日一大早,藁城市陳家莊村種糧大戶崔軍娟就溜達到麥田里。剛下過一場雨,此前的“一噴三防”還管不管用?想到這兒,他掏出手機,點了云平臺“附近的人”選項,“技術員楊海川”及聯系方式馬上“跳”了出來。電話打過去不到10分鐘,楊海川就趕了過來。
“有了‘云平臺’這項服務,俺心里踏實多了。”崔軍娟說的“云平臺”,是指年初藁城市啟動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“云平臺”應用示范項目。
‘云平臺’網絡包含推廣服務、推廣管理、推廣人員三大功能模塊,運行采用固定基層站點加移動終端的模式,市農業部門開設公共賬號,并利用電腦和智能手機開展農技推廣服務。”藁城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吳立謙介紹。
目前,藁城市已為200個種養大戶及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免費配發了裝有“云平臺”終端軟件的智能手機,并為1200多名有智能手機的科技示范戶免費安裝了“云平臺”終端軟件。有了“云平臺”,農民可以隨時找到附近的農技人員,還可以查看視頻資料,交流種養經驗,接受遠程在線服務。
藁城市雙廟村蔬菜種植大戶劇秀平多了個習慣,去蔬菜大棚干活時,他總要拿著統一配發的手機,“有了這個手機,就等于隨身帶了個技術員。”
和我們交談時,劇秀平發現自家大棚里的西紅柿葉片上隱約有幾個黃色斑點,就隨手用手機拍下來,上傳到“云平臺”。看到劇秀平傳來的圖片,藁城市農業局技術員石吉皂迅速開出方子:“這是早衰癥,抓緊施用生物菌肥。”緊接著,石吉皂通過“云平臺”向全市西紅柿種植戶發出早衰癥診斷及防治辦法。
據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張保軍介紹,目前全省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十分短缺,1名基層農技人員需要服務約1500名農民,且推廣手段落后,主要靠“一張嘴、兩條腿”。利用現代移動互聯技術,搭建農技推廣服務“云平臺”網絡,有望使農技推廣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徹底打通。
農技“云平臺”受到農民和農技人員的熱捧。開通3個多月來,平均每天登錄300多人次,共發送和交流農技經驗850條,開具農技處方27條,農技人員服務水平和農民滿意度大幅提升。
“我現在種地已經離不開‘云平臺’了,越來越多的農民也盼著能駕‘云’種地。”臨別時,崔軍娟說。
“手機版的農技‘云平臺’年內將覆蓋63個縣市,三五年就能覆蓋全省。只要有智能手機都可以免費安裝‘云平臺’終端軟件,一個月的費用也就十幾元,一般農戶都能用得起。”張保軍樂哈哈地表示。